在当今社会,幸福感成了许多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的彭凯平教授在最新的家庭教育论坛上,分享了关于如何拒绝无效内耗、培养孩子幸福感的宝贵研究。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他的观点,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拆解这一主题。
一、什么是无效内耗?您是否曾经感觉自己忙忙碌碌,却仍然毫无成就感?无效内耗就是这种状况的代名词。彭教授解释,内耗可以是心理上的消耗,比如焦虑、无助感,也可以是行为上的消耗,比如工作中的或教条主义。这类内耗不仅影响成年人,对孩子也有着深远影响。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感到内耗而失去学习兴趣,他们又如何掌握幸福感呢?
社会竞争加剧: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孩子们被过度保护,而社会竞争的加剧又让他们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这种从小生活在“水泥盒子”里的环境,使得孩子缺乏面对真实社会的能力。
非理性认知:许多家长习惯绝对化思维,认为“孩子必须优秀”,这导致孩子在失败时感到绝望。因此,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比一味地强调成绩更为重要。
完美主义倾向:当家长怀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时,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结果往往是让孩子在压力下更容易感到焦虑。彭教授强调,生活中追求“完美”不如关注“重要”。
三、拒绝完美主义,拥抱真实彭教授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37%原则”。这个原则的核心是,达成某个决定或目标其实并不需要完美,而是比前面的尝试好就可以了。例如,在面试中,如果第四个候选人超越了前面所有的人,就可以直接聘用,不必再等后面的面试者。这不仅适用于工作,对于家庭教育也是同样道理。家长应明白,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保持钝感心态,远离敏感情绪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均要培养“钝感”的心态。彭教授将“钝感”定义为对外界的波动保持一定的从容。家庭交往中,鼓励互相欣赏和表扬,而非单纯批评,这样可以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五、积极行动,创造幸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强调,通过“行动”解决压力和内耗。彭教授建议,无论是通过运动、冥想还是参与社交活动,都是有效的减压力手段。比如,家长在与孩子沟通前,不妨先做几次深呼吸,这可以帮助自身保持平和的心态。
六、共同体验,培养情感联系彭教授提到,亲子间的互动和交流不仅是教育的需要,更是情感的寄托。与孩子一起分享日常生活的点滴、讨论感受和情绪,是培养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此外,家长的情绪管理是对孩子最好的榜样,若父母能有效管理情绪,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七、总结与展望彭教授的演讲不仅为每位家长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和建议,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核心:人的幸福感与健康成长。在追求孩子成功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受?反思这些问题,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教育的真正意义。要想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拒绝内耗,拥抱幸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年5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心理学系师生代表团赴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课题组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学术参访。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智能幸福科学”,聚集了双方60余名师生,共同探讨如...
本次2025年大足区家政暨养老服务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由云直播支持线上的宣传与推广,进行全程跟踪报道。此次在线位非常引人注目的人气明星选手:王萍,获得线上大众的点赞支持,荣登线上人气冠...
“AI技术对阅读习惯与教育生态的重塑”“如何以深度阅读构建书香校园与社会”“教育者如何在AI时代坚守教育灵魂”三大核心议题,特邀教育界、企业界众多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分享前沿观点,展开深...
近日,中国选手赵心童成为首位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亚洲选手,创造历史。从“天才少年”到世界之巅,赵心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中学时他学习成绩优秀,为了能系统学习斯诺克,父母同意他休...
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中,许知远与朱建的对谈如同一股清流,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行为的本质。许知远的新书《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借由这一作品,以一系列即兴对话的方式来探讨人类的存...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表示,幸福企业的重要价值指标之一是社会满意度,企业应热心公益,施惠于人。 2.彭凯平与日本经济大学特聘教授后藤俊夫合作出版了《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