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选手赵心童成为首位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亚洲选手,创造历史。从“天才少年”到世界之巅,赵心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中学时他学习成绩优秀,为了能系统学习斯诺克,父母同意他休学。赵心童的母亲说:“爱孩子就是让孩子快乐,以后的人生要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尊重孩子的选择。”
很多家长想问,赵心童能成为今天的他,他的父母究竟做对了什么?答案之一可能是——父母对他天赋优势的发现和支持。
推崇积极教育的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在《孩子的品格》一书中写道:父母的教育更应该具备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闪耀出人格的光辉,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最灿烂的生命沉淀。
就像有一句话说的,“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父母的终极使命,就是发现孩子的天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优势,关键在于父母能否发现。家长如果能认识到关注孩子优势对于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帮助孩子构建一个发展优势的环境,鼓励孩子勇敢地展现自己的优势。在这种教育环境和方式下,孩子的心态会越来越好,并能够不断朝着自己的优势方向发展,未来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在社交中举止得体,能够洞悉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动机,常被称赞“会来事”的孩子,拥有人际智力……
如果家长尝试换一种欣赏的眼光来观察孩子,往往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其实并非一无是处,相反,他的优点可能比缺点多得多。
再如,喜欢拆装家电的孩子,也许有着工程师式的思维;喜欢跑步和打球的孩子,身体里也许隐藏着运动天赋;爱看小说、漫画的孩子,脑海里可能装着一个绚烂的创作宇宙。孩子身上种种被我们忽视,甚至被一些家长评价为“不务正业”的特质,很有可能在孩子长大后,成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家长从这些优势天赋入手,去培养自己的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孩子不但会拥有强大的自信力,还会积极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心理研究发现,当人对一件事产生积极情绪时,就容易拓展这一能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来发现孩子的天赋,引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之心,并从中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实现。
积极教育的研究者们认为,以往人们较多地关注智商和情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于诸多人格特质与积极天性的保护和培养。许多专家与学术机构经过多年观察和分析后发现,真正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天赋,也不是知识,而是教育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以“品格优势与美德”为核心的积极天性、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这些积极天性的特质包括审美力、自控力、好奇心、共情力、创造力、专注力、责任感、勇气以及自信心等一系列与善意、高尚人格相关的要素。对这些品格与积极天性的保护与培养,正是积极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孩子在积极的学习与生活氛围中充分释放天性,最容易产生“我行”“我可以”的积极情绪,进而去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内在力量,加深自己的兴趣,拓展自己的“长板”。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效能感”。
另一方面,兴趣和爱好更能建立孩子的信念感,构成他们努力前行的动力。这种信念感对个人成功的影响力比我们想象的更大,它可以让人在面对挑战和逆境时,发挥出惊人的潜力。
与此同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关心,尤其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被支持和理解时,他们便可以更好地,用更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对抗逆境与挫折。这种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抗逆力”,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心脏,不轻易言败、学会为自己人生负责。
彭凯平教授说,一个“遇事不怕事”的孩子,一定有坚实的后盾,那就是家庭成员无条件的关注和支持。这种支持落在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上,就构成孩子不断奔跑的底气。
因为,来自父母的支持,本质上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强大信号:“我们相信你能行。”这种来自家人的信任,会化为孩子的内在信念和支撑力,让他走得更稳更远。
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孩子找到更多的爱好,关注更广阔的世界。让他们知道,生命有很多种存在形式,只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生就是有意义的。当孩子能从内心中认同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期待时,这种积极情绪对于他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都非常重要。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轨迹,教育的起点,应该是培养孩子的积极天性,让孩子明白,什么是选择,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自我,而什么又是对自己负责。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眼前的道路,也才能真正松开牵着父母的那只手,向着自己选定的未来坚定出发。
就像一句话说的,“命运会给每只鸟儿都准备一根树枝。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找到自己那根可以栖息,可以起飞的树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中,许知远与朱建的对谈如同一股清流,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行为的本质。许知远的新书《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借由这一作品,以一系列即兴对话的方式来探讨人类的存...
2025年5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心理学系师生代表团赴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课题组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学术参访。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智能幸福科学”,聚集了双方60余名师生,共同探讨如...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表示,幸福企业的重要价值指标之一是社会满意度,企业应热心公益,施惠于人。 2.彭凯平与日本经济大学特聘教授后藤俊夫合作出版了《企...
在当今社会,幸福感成了许多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的彭凯平教授在最新的家庭教育论坛上,分享了关于如何拒绝无效内耗、培养孩子幸福感的宝贵研究。为了让更多的人...
“AI技术对阅读习惯与教育生态的重塑”“如何以深度阅读构建书香校园与社会”“教育者如何在AI时代坚守教育灵魂”三大核心议题,特邀教育界、企业界众多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分享前沿观点,展开深...
四川男孩陈亮被称为“最惨”高考生,18岁的他再一次被命运扼住喉咙,彷徨无措地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 他强忍着内心的悲痛,书写完成笔下的试卷;考场外,这个家里却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