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
据4月14日《长沙晚报》报导,长沙象鼻窝森林公园未开先“红”,市民和游客钻围挡、闯禁区的“野游”乱象丛生。笔者以为,这种乱象实为一种由交际媒体火上加油、各方职责失守的“冒险游戏”,而“种草”博主与算法渠道在无形中充当了“风险导游”,理应引起有关方面注重。
“野游”乱象历来不是无价值的浪漫,相关经验近年层出不穷。不合法穿越秦岭鳌太线被困的驴友孙某获救后被行政罚款,家族支付约8万元救援费用;江西宜春5人在爬山探险时失联,当地动用600多人困难搜救18小时后才将他们救出;游客夜爬云南大牯牛山生火取暖被行政处分……一次次经验背面,是公共资源的巨大耗费。象鼻窝公园办理方直言“救援车辆无法进入”,恰印证了此类行为的丧命风险——一旦遇险,轻则个人承当救援费用,重则支付生命价值,乃至会拖累救援人员。更遑论森林火灾、生态损坏等隐性本钱,终究均由全社会来一起承当。
野游者明知禁入仍冒险闯入,自应承当法令结果。问题在于,那些在交际媒体上大举烘托“秘境攻略”、故意淡化风险的“种草”博主,以及为博眼球怂恿风险内容传达的渠道,是否就能安定置身事外?一些渠道上的“野游攻略”,往往以滤镜美化险境,用“小众打卡”“网红同款”的话术消解风险感知,乃至将翻越围挡、逃避巡查包装为“探险趣味”。算法引荐的火上加油,更让此类内容众多,诱导大众在盲目跟风中以身涉险。
一些渠道与博主享受着流量盈利,却往往对内容的社会危害性视若无睹。这种“优点占尽、职责撇清”的现状,本质上是对流量至上的怂恿。当一名博主为获取点击量,将存在风险的未开发区域宣扬为“必去打卡点”,其行为跟哄人踩坑何异?若渠道以技能中立自居,听任风险内容传达,则无异于为公共安全埋雷。
破解野游乱象,既需束缚个别行为,更须切断背面的利益链条。首要,应清晰渠道与博主的连带职责。关于明知或应知风险却发布未开发区域“野游攻略”并引发事端者,可依法追究其行政职责。若内容直接导致别人仿照遇险,受害者有权依法建议民事补偿。
其次,渠道须树立风险内容分级机制。对触及未敞开区域的“攻略”,应强制标示风险提示,并约束算法引荐。对屡次违规账号,施行禁言、封号等处分,而非止于不痛不痒的下架。再者,要打破“网红滤镜”,复原风险本相。政府部门可联合专业组织发布“野游赤色预警”,以实在事端印象、救援本钱数据消除大众侥幸心理,推进构成“风险打卡可耻、文明旅游为荣”的社会一致。
象鼻窝的围挡缺口,照见的不仅是部分游客的规矩认识缺失,更是数字年代流量经济与公共安全的深层对立。唯有让始作俑者支付价值、让火上加油者扛起职责、让盲目跟风者心存敬畏,方能守住公共安全的底线,让天然之美与文明之美交相辉映。